野人网
标题:
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打印本页]
作者:
hisnj
时间:
2015-6-8 17:52
标题:
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神农架林区西南部,成立于1982年,1986年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1990年,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1995年成为全球环境基金(GEF)资助的中国首批10个自然保护区之一。保护区内最高峰神农顶海拔3106.2米,为“华中第一峰”,6座山峰海拔超过3000米,20多座海拔超过2500米的山峰,共同构成了伟岸的“华中屋脊”。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周边与湖北省的房县、兴山县、巴东县、竹山县和重庆市的巫山县接壤。经1988年划界立标,划定自然保护区面积70467公顷,涉及神农架林区3个乡镇10个村1595户6537人。
自2004年以来,神农架自然保护区遵循“保护就是发展、绿色就是财富,文明就是优势”的理念,创新保护与发展的“神农架模式”,夯实基础条件,创建管理标准,搭建科研平台,带动区域发展,规范生态旅游,实现了由静态保护向动态保护,由动态保护向科学保护的转变,全面提升了自然保护的管理水准,为实现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绿色价值催生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缘于对生态价值的科学认知。神农架自古人迹罕至。19世纪末外国科学探险者开始窥探神农架。出于对木材的需求,国家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开发砍伐利用这里的木材资源,生态日渐衰退。在国内外广泛的关注呼吁下,神农架的保护开始得到重视。多次的科学考察开始揭示其巨大的生态价值,并最终建立神农架自然保护区。
生态价值巨大。神农架生物圈保护区拥有全球中纬度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是全球14个具有国际意义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的关键地区之一,《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1994)将神农架地区列为中国17个具有世界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2011年发布的《生物多样性国家战略和行动计划》中,神农架地区被列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32个优先区之一。
这里是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关键栖息地,这里有高等植物3239种,脊椎动物493种,地区特有植物116种;古老、孑遗植物243种;神农架是川金丝猴地理分布的最东端。神农架是中国长江三峡库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地和绿色屏障。每年可蓄水30余亿立方米,每年可少向长江三峡库区排放泥沙700多万吨,每年可向大气释放氧气1620万吨,吸收二氧化碳1830万吨,吸收大气灰尘5280多万吨,吸收大气中的有毒气体850万吨。
地质地貌奇珍。神农架位于扬子克拉通北缘的神农架地区,地质历史中多期的构造抬升运动不仅使神农架形成了极为壮丽的中高山景观,还形成了独特的气候和垂直植被带谱现象,以及极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神农架群”是全球晚前寒武纪地层发育最完整的地层之一;反映6亿多年前“雪球地球”地质事件的冰期沉积岩—“南沱组”在这里保存完好;由于地质历史中多期的构造抬升和流水的切割,神农架地区发育了许多大型的峡谷。最著名的阴峪河大峡谷是整个华中地区切割最深、生态保存最完好的峡谷,被称为“大自然的迷宫”。
区域地位重要。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北亚热带,森林覆盖率达96%,活立木蓄积量近600万立方米,植被呈明显的垂直分布,是华中地区唯一的原始森林分布区。
神农架与武陵山脉咫尺共扼长江三峡,是记录地球地质事件和环境变迁的地质史书、是集成亚热带至寒温带的气候标尺、是长江和汉水的分水岭、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拥有让世人魂牵梦绕的野人、白化动物等自然之谜,与百慕大三角、埃及金字塔、撒哈拉大沙漠、珠穆朗玛峰共同演绎了北纬31°的传奇。
景观资源丰富。汇集山水风光大成。神农架自然保护地拥有着完整而独特的生态系统,地文、水文、生物、气象景观博大而丰富,景观价值突出。这里是地质博物馆,中国中部天然水塔,南北气象万花筒,动植物的大观园;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最重要的地区,科学探秘的殿堂。根据中国国家旅游局旅游资源分类调查,神农架分别占全国主类、亚类以及基本类型的100%、90.3%和79.4%。历经数年的科学建设和管理,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形成了神农顶、官门山等13大景观出类拔萃、生态主题彰显、科普价值突出、文化共享传承的景观体系。神农架因中华始祖炎帝神农氏曾经搭架采药得名,文化底蕴深厚。上个世纪80年代发现的首部汉民族创世史诗《黑暗传》震撼学界。2007年和2009年,神农炎帝的传说及《黑暗转》分别获得中国政府批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另有薅草锣鼓、堂戏、皮影、叠绣、神农炎帝祭祀获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神农架已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和“一江两山”大旅游格局中最神秘的旅游吸引物。
科学保护承担绿色责任
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始终坚持以资源保护为核心,以静态保护向科学保护调整转变的大方向为指引,从目标、规划、机制、整合、保障、科技方面推进保护的科学化,维护了重点保育目标及资源的安全,促进了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理清保护思路,明确保护目标。从2004年开始,以自然保护规范化,加快能力建设为突破,着手推进创建示范保护区和创新示范保护区的中远期目标。确立“保护就是发展、绿色就是财富”的思路,坚持“依法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利用”的建设方针。确定以珍稀动植物资源及栖息地、复杂的森林类型和森林生态系统、独特的原始森林和自然景观为主要保护对象。神农架自然保护区自身开展了多项自然资源本底专题调查,1995年在全球环境基金GEF项目的支持下出版了《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确立神农架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和重点保护的区域,绘制了重要保护物种分布图。2010年-2013年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组织开展“神农架地区资源本底综合调查”,分10个专题分别由中国科学院水生所、华中农业大学等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承担,目前系列调查成果正在整理中,并建立了神农架自然资源数字平台。
科学编制规划,指导保护工作。神农架自然保护区于2005年编制《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5—2014年)》,对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进行了重新认定,核心区面积38425公顷,占总面积54.5%,缓冲区面积9380公顷,占总面积的13.3%,试验区面积22662公顷,占总面积的32.2%。2007年开始历时两年,投资100万元,对界碑进行GPS定位和刷新,编制了《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界碑区划成果集》。根据总体规划还相继制定了《金丝猴保护与研究工程规划(2007年-2021年)》、《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规划(2006年-2010年》、《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十一五、十二规划》和《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06—2015年)》,《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所站规范化建设标准》分别通过国家林业局、省科技厅、省林业厅、林区人民政府批准。
整合保护力量,创立保护机制。整合保护、天保、公安、社区及科研等多方力量。将保护区域内184个林班,5389个小班分成47个责任区,承包给47名巡护监测员,形成局-科-所-站-员五级管护网络,注重发挥森林公安的依法打击和治理作用,发挥科研机构对保护的技术指导作用。以资源共管为目标,在社区聘请3名农民保护员、20名资源保护监管员和43户资源保护协管户参与资源管护。重点推行资源管护责任承包制。坚持责任承包、分类管护、社区共管、经济激励的原则,实行单位承包、小组承包、个人承包。森林公安民警与资源巡护监测人员实行双重承包、各负其责。1人15000亩以上的工作量,按超出部分1亩补贴0.1元资源保护补助费,人平可增加每月500元,对资源保护责任承包实行科学考核、一季度一考核经济激励的薪酬政策,使资源得到管护、待遇得到提高、管理得到加强。建立社区居民参与的保护联动机制;制定有《森林防火预案》、《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治预案》、《野生动物紧急救护预案》重大风险防控机制,及时有效应对资源安全风险。
改进保护条件,提升保护水准。率先实施“3S”技术(即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S卫星遥感技术)用于日常巡护和科学监测,并建立了保护区基础数据库,设立巡护监测主线100条、子线209条,累计达7028公里;巡护员平均每年野外巡护宣传达到180工天,编制保护对象和保护物种科谱读物及保护区知识读本,做到人手一册,增强管护员辩识能力;为基层所站配备了数码相机、摄像机、GPS、望远镜和计算机、打印机、传真机等设备。建成自动气象观测站8处、森林防火卫星监控系统、保护地重点区域视频信息系统、国家环境空气背景监测神农架站1个,国家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森林病虫害,系统监测气候、自然灾害、疫源疫病。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一、二、三期基本建设工程和GEF等项目,完成投资15303万元,形成固定资产30078万元,保护区建设初具规模。2004年以来,新建了6个所、8个站、4个哨卡房屋,建筑总面积达7000余平方米,管理所(站)新建率达到100%,实施了标准化建设。投资150余万元购置基层公安、巡护人员用车13台,实现了所站电视、电话、网络一体化。
实施共管联建,促进社区发展。出台《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能力建设实施意见》,实施了社区共建,共投入社区建设资金742万元,其中GEF项目资助82万元,帮扶社区九冲村、离子山村进行示范村建设;2004—2010年自筹536.4万元为社区居民改建省柴灶867户、改建省柴火炉702户、建沼气池391口、生态移民搬迁134户491人,年降低资源消耗12000余立方米;帮扶社区居民发展生产资金28.6万元,扶持红坪镇红河村、塔坪村和木鱼镇三堆河村社区公益事业发展资金75万元。向林区政府汇报争取了野生动物损害农民补偿。投入资金150万元,协助下谷乡开展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扶持社区集体经济,帮扶村级办公建设,支持木鱼镇彩旗村、九湖乡青树村维修村级公路,支持自然保护区及周边乡镇、村组加强社区管理能力和森林防火能力建设。
科学研究提升绿色价值
科学研究是保护区的灵魂,是反映保护区水平的标志,是资源保护、资源利用的支撑,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搭建科研平台 一是建立植物学研究平台。建设珍稀植物繁育基地33亩、生物多样性永久监测样地3处、珍稀濒危植物就地保护监测样地4处;建成珍稀植物保育园14个园区;建立野生动物食物补给基地和有机茶叶基地。二是建立动物学研究平台。组建国家林业局(神农架)金丝猴研究基地、湖北省金丝猴保护研究中心,建立了大龙潭金丝猴野外研究基地、小龙潭野生动物救护基地和金丝猴人工辅助繁育基地。三是建立野外监测平台。建立了神农架林区国家大气环境背景监测站、红河、千家坪、金猴岭等野外金丝猴观测站和神农架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四是建立生物实验平台。创建神农架金丝猴保育生物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开展珍稀濒危物种组培,编制“神农架金丝猴疾病防治、遗传多样性、食源植物繁育”开放性课题。
培养科研队伍 人才队伍是科学研究根本。保护区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外聘中科院动物所、北京林业大学、武汉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组成支撑团队,指导科研、保护管理、课题申报、基地建设,并对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举办各种类型培训,培养本土人才。保护地建立了国家林业局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神农架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工作站、国家林业局(神农架)金丝猴研究基地、神农架国家大气环境背景监测站、湖北省金丝猴保护研究中心、神农架金丝猴保育生物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神农架生态站、大龙潭金丝猴野外研究基地、小龙潭野生动物救护基地、姊妹峰金丝猴人工繁育基地、神农架自然展览馆等研究平台。藉此与中国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40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相继开展了神农架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累积为社会培养博士研究生60余人,硕士研究150余人。同时与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三峡大学等10余所大学共同建立教学实习基地,每年接待各类教学实习学生500余人。
开展课题研究 一是深入开展本底资源调查。投资900万,历时3年开展本底资源调查摸清家底,据初步统计,发现湖北省植物新记录科1个、新记录属3个、新记录种19个、植物疑似新种26个,发现湖北省脊椎动物新记录种2个、神农架地区新记录种7个、昆虫拟新种2个,外业调查全面完成,初步完成调查报告和研究成果编写,组织召开项目终期评估会议,安排部署了项目研究后续工作及高质量研究成果产出问题。二是开展重点物种监测。对金丝猴、兰科植物和杜鹃资源进行长期监测或专项调查,准确掌握珍稀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情况。三是开展珍稀濒危植物繁育研究。成功培育濒危植物11种。四是开展旅游对环境影响的研究。在已开发的生态旅游景区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样地。五是开展病虫害防治研究。针对不同区域发生不同种类的森林病虫害,设立监测样地,开展定期监测研究。六是实施“973计划”,编制“神农架林区应对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报告,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题验收。七是启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神农架金丝猴种质资源保育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该项目总投资2915万元,实施年限5年,共设3个课题,组织16个大学和研究机构共同实施,以神农架金丝猴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金丝猴的人工繁育、饲养技术、疾病防控、适宜生境和退化生境评价、遗传多样性保护管理等研究,为中国金丝猴的保护研究提供科技支撑与示范。八是启动神农架猕猴专项研究。组建猕猴研究小组,构建人工招引种群,取得了近距离接触喂养的重大突破。编制湖北省猕猴保护研究中心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成功申报湖北省猕猴保护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丰硕 自2004年以来,保护区科研人员在各类公开发行的各类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SCI收录4篇);参与、组织科研院所研究发表论文200多篇。新出版《金丝猴部落》、《金丝猴日记》、《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志》等科普读物近10种。参与拍摄《惊情神农架》、中美合拍《大脚印》、美国迪斯尼自然《诞生于中国(神农架金丝猴)》,与央视、BBC等媒体拍摄保护与科学考察题材40余部。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神农架自然保护区“金丝猴的人工补食方法”等3项专利;金丝猴研究成果直接促成了国家(林业局)、省金丝猴研究基地的建立;获得省、部级奖励3项;建立了宣传教育基地12处;制作植物标本7247号、脊椎动物标本402号(兽类79号、鸟类203号、两栖类23号、爬行类70号、鱼类27号)、无脊椎动物标本13800,以上总计20000余号。
发挥科教作用全力打造以科普、文博、人文为主题的官门山景区、大龙潭金丝猴科研观赏区、大鲵科研观赏区等12初科普主题园区(场所)。官门山成为科普教育的集大成者,先后建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实验室和包含有地质馆、奇石馆、学术馆、书画馆、生物馆、科考馆、民俗馆7个主题展览馆群,配套建设了中华蜜蜂园、中华大鲵园、蛇园、锦鸡园、鹿园、神农架珍稀植物园中的兰科、腊梅、红枫等14个专业植物园区。成为集中展示神农架生态科学价值、动植物博览、科普影视、人文民俗、地质科普景区,备受学术界认可和社会积极评价。先后举办了2007年世界植物园大会考察、2014年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年会,众多科研院校在此建立学术研究或者实习基地。常年开展院校实习、青少年科普等生态教育活动20余次,发挥了社会科普教育作用。
发展旅游创建生态文明
以保护和发展为主题,创造绿色财富,建设生态文明,是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最高境界。保护区通过参与、做大生态旅游,通过组建强势市场主体参与旅游市场竞争,通过产业扩张树立神农架旅游自主发展的主导地位。
科学规划旅游发展 面对国际国内不断变化的旅游形势,面对神农架旅游的产业现状,我们以高度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和人力资源、市场营销、企业文化3个专项规划,创建5A、生态旅游示范区品牌,重塑了神农架生态旅游区的品牌形象。创立“我们同行”核心价值理念,提升企业竞争力。
培育强势市场主体 2009年,自然保护区受林区党委、政府委托,牵头组建企业集团,开发、管理、经营全区主要旅游资源。对全区旅游实现了统一规划、统一营销、统一管理的格局,确立了神农架旅游产业发展的强势市场主体,构建了神农架旅游经济的产业链条、形成了全民参与共享的社会效应。
建设原生态精品景区 近年来先后投资5亿元,对景区提档升级,原始洪荒神农顶、科普探秘官门山、祭祖圣地神农坛、巴人部落天生桥、地质奇观燕天垭、高山湿地大九湖六大景区共同形成了生态神农架景区集群。注重让让文化、科技、信息逐步融入景区,让游客感受生态景区更多的文化魅力。
探索市场助推产业成长 每年投入2000万元,用于神农架旅游宣传促销,提升知名度、知晓度。努力改变旅游产品单一、季节不均衡的状况,着力打造全新的特色旅游产品。组建霞客特色旅游公司,22个旅游特色产品线路线路。新建天燕滑雪场并向游客开放;组建神农天堂旅游贸易公司;改制梆鼓演艺公司;建设精品酒店。启动神农书院、下谷精品酒店、新楚林宾馆、坪堑酒店建设;对全区旅游进行整体布局,踏察下谷太和山旅游资源,启动猕猴乐园、古怪谷漂流、盐麻古道旅游项目建设;整合神农旅游建筑公司、大地绿化公司、天籁策划公司,开展景区、公路、酒店策划设计、工程建设、绿化,实现年产值8000万元。
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集团直接提供就业岗位498个,本地员工率达到83%;全区3000余人直接从事旅游服务业,11000人间接为旅游服务,75%的乡镇、40%的人口从旅游产业中直接受益,拉动区域经济增长10亿多元;以旅游为龙头,带动生态农业、生态工业、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其产值占到全区国民经济总值的51%,生态旅游产业集群初具雏形。
落实事企分开促进旅游产业化发展 2014年,按照林区党委、政府统一部署和事企分开工作线路图,从领导团队、人才队伍、反哺机制、管理体制等七个方面,逐步理顺事企关系。整体工作过渡平稳,党员干部思想统一,资产清理等各项具体工作有序开展,初步实现资源保护加强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良好开端。
申创品牌引领文明风范
基于在资源保护、科学研究、社区发展、基础管理等方面的突出成就,神农架保护地先后获得了众多工作荣誉;依托保护区的资源禀赋和科研实力,保护区保护成为神农架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抓手,在很大程度上担当了神农架林区的保护与发展重任,积极参与了一系列有影响的国内国际品牌创建。
管理得到表彰 2006年获评“全国示范自然保护区”和“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先进集体”,并被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等国家七部(局)表彰为“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先进集体”, 保护区还陆续获得“全省最佳文明单位”、“全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支持工会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森林公安基层基础建设先进单位”、“全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学习型党组织”、“全省国土绿化先进单位”、“全省优秀风景名胜区”等多方面的荣誉称号。
承担品牌申创 保护区先后承担神农架林区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生态旅游示范区、“一园一区一遗产”的艰巨任务,并将此作为提升神农架全民保护认识的、提升国际国内影响、提升科学保护管理水准的手段。自然保护区全力以赴,组织专班,安排专人,积极参与品牌创建。
2011年,成功创建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全国森林旅游示范试点单位;2012年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区试点单位”、国家地质公园;2013年成功创建成功创建“中国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世界地质公园等名片。当前,国家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创建正稳步推进。
凝聚社会关注 神农架生物圈保护区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全社会的关注。2004年以来,习近平、俞正声、贾庆林、李长春、贺国强、吴官正、回良玉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贾治邦、张建龙、印红、李育才、雷加富等国家局领导和李鸿忠、王国生等省委领导先后来保护区视察,给予高度评价。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发展,是衡量人类文明进程的标尺,探索科学的自然保护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永远没有止境,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有责任、有义务率先探索保护与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道路,以实际行动推动自然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全人类的长远进步及福祉作出应有的努力。
特别鸣谢
资料提供: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整理编辑:新锐先锋国际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保护区委员会 欢迎各位投稿!
投稿邮箱:
zrbhq@nrchina.org
欢迎光临 野人网 (http://bbs.hisnj.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